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热爱与关注,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遗憾和挫折。
早年经历与志向
孟浩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热爱诗歌,更热爱大自然。他的诗篇中常常描绘山水田园的风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仕途与隐逸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曾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他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然而,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晚年与逝世
孟浩然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影响与传承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然而,他的诗篇与人生经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