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的蛇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和种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虺蛇:
一种毒蛇,出自《淮南子·本经训》,腹有戈矛脸有花,吐信子时都有毒气喷出,后来用来比喻口腹蜜剑的小人和出口伤人的恶人。
巴蛇:
原名修蛇,出自《山海经》,身体大到能够吞下一头大象,过了三年才把骨头吐出来。
翼火蛇:
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七宿”中翼宿,本体是一条蛇,位列满天星斗,还在火部供职,顶头上司是南方三气火德星君。
九婴:
上古有名的凶兽,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是一条掌有九头的巨蛇,能喷水吐火,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九命。
相柳:
也叫相繇,是共工的手下,是一条生有九个人头的长蛇,所到之处洪水滔天,后被大禹杀死。
腾蛇:
游雾无足而飞,其性能制蛇,忽见大蛇,便缘而啖其脑,古代神话中有“腾蛇游雾龙乘云”的说法。
烛九阴:
又名烛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开眼为昼、闭眼为夜,有一子名为鼓。
担生: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大蛇,也被称为神蟒,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三年才把骨架吐出来。
食鹿神君:
来自古龙小说《绝代双骄》中的一个角色,即十二星相之一的蛇,也被称为碧蛇神君,号“青海之灵,食鹿神君”。
玉京子:
名称来源于唐代裴铏所著的《传奇·崔炜》,崔炜在故事中询问为何称蛇为“玉京子”,得到的回答是:“昔安期生长跨斯龙而朝玉京,故号之玉京子”。
这些蛇在各自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独特的形象和能力,反映了古人对蛇的敬畏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