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现代汉语中通常称为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由小冰粒或冰球组成,通常在强烈的对流天气中形成,并在云层中上下翻滚、碰撞、凝结,最终降落到地面。冰雹的直径通常小于3厘米,但也有可能达到10厘米或更大,如鸡蛋般大小。冰雹对农业、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在中国古代,冰雹被称为“雹”或“雨雹”。古代文献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雨冰也”,即下冰粒的意思。明朝的《五杂俎》中也有对冰雹的详细描述:“雹似是霰之大者,但雨霰寒而雨雹不寒”。此外,冰雹在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俗称,如“霸子”、“冷子”等。
综上所述,古代冰雹的称呼主要是“雹”或“雨雹”,同时也有“霸子”、“冷子”等地方性称呼。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