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境内有多座桥梁,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
万安桥:
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福洋村的山麓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孔跨12米,由216块长方形花岗岩砌成,桥面宽3米、高5.5米,拱桥内径跨度6米。万安桥是迄今县内所知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取名“万安桥”,寓意人们出行万事平安。
瑞云桥:
位于安溪县蓝田乡进德村溪水口,最初建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是宋朝安溪境内8座桥梁之一。因前后两次建桥均被山洪冲决,明成祖三年(1405年)第三次建桥,崇祯三年(1630年)重修,这次所建之桥一直保存至200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1985年10月21日,瑞云桥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桥获得第四次重建并于2008年11月12日落成。
安溪大桥:
又称西门大桥、北石大桥,位于县城西部祥云路,桥长237.88米。1962年10月开工,1963年6月15日通车。安溪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溪县城区修建的第一座大桥,见证这座城市交通巨变和区域融合发展进程。
南门大桥:
古称龙津桥,位于大同路南端,始建于八十年代初,最后一次于2005年改造旧桥桥面,使之与新桥相配。
铭选大桥:
位于县城东部,横跨晋江西溪,连接参内乡圆潭村与虎崎墓两岸,是福建省第一座彩虹桥。于2011年5月9日爆破拆除,并改建。
参洋大桥:
位于城东参内大街与河滨北路交汇处,有人称称呼它参内大桥也有人管它叫过溪大桥。
石竹溪桥:
始建于明末清初,因该桥岸两侧及溪底有大片的风化石及成片的竹林而得名。原为双跨竹、木混搭的柴竹桥,传说在清朝初期因着火烧毁殆尽,又名“火烧桥”。后在广大村民的捐资、投工投劳建设成现存的单跨石拱桥,桥面长13米、宽2.5米、高12米,桥洞跨度约8米。
三安大桥:
位于旧城城西,又称西门大桥、城西大桥,横跨晋江西溪,连接祥云与北石两岸。安溪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溪县城区修建的第一座大桥,见证这座城市交通巨变和区域融合发展进程。
这些桥梁不仅是安溪县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