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通常由 姓和 字两部分组成。
姓:
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传承自祖辈。
字:
是人在成年后取得的一种正式称谓,通常在男子二十岁(冠礼)或女子十五岁(笄礼)时取得。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字的种类和意义
意义相同: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是并列关系。例如,屈平,字原;颜回,字子渊。
意义相关:字和名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相近。
寓意吉祥:古人常选取寓意吉祥、品德高尚的字,如“明”(光明)、“清”(清廉)、“仁”(仁爱)。
结合生辰:古人认为,人的生辰八字与五行相生相克,取名时会考虑孩子的出生时辰。
崇拜人物:敬仰的历史人物或圣贤常成为取名的素材,如“孔子”、“李白”。
字的排行
古人名字前往往加“伯(孟)仲叔季”以表排行,如唐伯虎、曹孟德为老大,孔仲尼、孙仲谋为老二。
字的用法
尊称: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自称:在特定场合,古人也会用自己的字来自称。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名字的构成和取名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字在古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