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
故宫的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体效果,都堪称是无与伦比的杰作。它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外朝用于举行大典礼,内廷则以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皇后居住的地方。
在明成祖朱棣将原有的皇宫改造为新宫时,起名为紫禁城,寓意着朱棣君临天下的雄心壮志。在明代的正德十四年,因为朱棣做了一些伤害民众的事情,导致民众对紫禁城产生了怨气,故宫开始变得阴暗不堪,人们开始称之为“故宫”,以表达对明成祖的不满之情。
从明朝到清朝,故宫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之成为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群。此时人们对故宫又重新起名为紫禁城,意味着皇家的统治者将再次治理天下。
在清朝末年,故宫又被称为故宫,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