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名字源自 梵语“Nalakubala”或“Nalakuvara”,意为“可爱”,是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在唐代,哪吒的形象被描述为手持长戟和宝塔的护法军神,具有强大的力量和神通。在唐代佛经翻译中,哪吒的名字被音译为“那吒”(nézhā),随着民间信仰的发展,“那”字逐渐演变为“哪”,最终定型为“哪吒”。
此外,哪吒的名字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也有不同的解释和传说。例如,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名字是由其师父太乙真人所取,因生于丑时,犯了杀戒,故取名为“哪吒”。而在《西游记》中,哪吒的名字则是与生俱来的,出生时左手掌有“哪”字,右手掌有“吒”字,故名哪吒。
综合来看,哪吒的名字“哪吒”是由梵语“Nalakubala”或“Nalakuvara”音译而来,并随着时间和民间信仰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名字。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