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是一句流传甚广的 中国古代成语,它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文子,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反复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后,建议他只需要考虑两次就足够了,因为过分谨慎可能会变成小器。
具体来说:
成语来源: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成语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要谨慎,小心稳妥,教我们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考虑周全。
孔子观点:
孔子认为季文子考虑得太多,认为考虑两次就足够了,因为过分谨慎可能会变成小器。
因此,“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强调在行动前要经过深思熟虑,但也要避免过分谨慎,以免错失良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