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和由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
历史渊源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据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年”是一种怪兽,人们通过放鞭炮、贴春联等方式来驱赶这种怪兽,以保平安。
传说故事
关于春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故事,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年兽”的传说。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除夕夜会出来吃人。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发明了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来驱赶“年”。
具体来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