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涵盖了学习、个人修养、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以下是每段原文及其寓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寓意: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认为学习并不断温习是令人愉悦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是快乐的;作为君子,即使不被理解也不应生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寓意: 曾子提倡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在为人谋事时尽忠、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以及是否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寓意: 孔子描述了自己从15岁立志学习到70岁达到道德高峰的成长过程,强调了道德修养需要时间和努力,并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应达到的境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寓意: 孔子认为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有资格担任老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寓意: 孔子指出,单纯学习而不思考会感到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则会心中充满疑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寓意: 孔子赞扬颜回在贫困中仍保持学习的乐趣,体现了君子在艰苦环境下仍能修身养性的品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寓意: 孔子认为,了解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而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寓意: 孔子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和地位都不足为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寓意: 孔子强调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是快乐的,即使不被理解也不应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寓意: 曾子认为士人必须有弘大的志向和毅力,承担重任,追求仁德,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责任,直到生命尽头。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寓意: 孔子用比喻说明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寓意: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
这些段落共同构成了《论语》十二章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学习、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