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对婴儿的称呼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襁褓:
这是古代对1岁以下婴儿的普遍称呼,原意是指包裹婴儿的布或被子,后来也用来喻指婴儿时期。
婴儿:
这是对出生后未满一岁的婴孩的称呼,较为通用。
乳儿:
指还在吃母乳的婴孩。
赤子: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意是“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后来引申为品德高尚、对国家一片忠诚的人。此外,也用来指代刚出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嫩如赤色。
这些称谓在古代文学、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