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在古时有多种称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陵:
原义指大土山,在西周及先秦时期,上至王公侯伯,下至普通人,葬身之地都叫墓。汉代开始,帝王之墓称为“陵”。
冢:
本义是大,后来也引申指嫡长、首长,如冢子指嫡长子。冢从形态上来说指的是隆起的坟墓,封土为丘垄,如荒冢、丛冢。
茔:
泛指墓地,不是特指某座墓,也不是指形态。
墓:
指葬而不堆土植树者。在《礼记·檀弓》中提到“古也墓而不坟”,对比来看,墓指的是葬后的平地,“坟”的意思则是指葬后堆土。
京观:
特指大的坟堆,也称为坟山。
穴:
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提到“岁后阿姑奄岁,当往临穴”,其中的“临穴”就是指到墓前凭吊。
福地:
墓地的委婉说法之一。
长眠地:
墓地的另一种委婉说法。
陵园:
在宋朝时期,皇帝和其家族成员的陵墓被称为“陵园”。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墓地命名的细致区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丧葬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