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一种非晶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多种名称,主要根据其成分、生产工艺和用途来命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玻璃名称及其详细说明:
钠玻璃:
主要由SiO2、Na2O、CaO组成,又名普通玻璃。
钾玻璃:
以K2O代替玻璃中部分Na2O,并提高SiO2的含量,又名硬玻璃。
铅玻璃:
由PbO、氧化钾和少量二氧化硅所组成,又名重玻璃或晶质玻璃。
硼玻璃:
由氧化硼、二氧化硅和少量MgO所组成,又名耐热玻璃。
铝镁玻璃:
为降低钠玻璃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引入MgO,并以氧化铝代替部分二氧化硅而制成。
中空玻璃:
由两层或多层玻璃之间夹有空气层而得名,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美观和降低建筑物自重等特点。
钢化玻璃:
表面具有压应力的玻璃,又称强化玻璃,强度较普通玻璃提高数倍,抗弯性能好,即使破碎也呈无锐角的小碎片。
聚晶玻璃:
利用普通玻璃加工而成,色彩永不脱落,是一种全新的装饰材料,高雅亮丽,质感胜于陶瓷制品。
夹丝玻璃:
别称防碎玻璃,由两层或多层玻璃之间夹有金属丝或钢丝而得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安全性。
磨砂玻璃:
表面经过磨砂处理,具有朦胧美感,常用于需要隐私保护的场合,如浴室、厨房等。
喷砂玻璃:
与磨砂玻璃类似,但采用喷砂工艺,表面质感更为细腻。
防弹玻璃:
具有极高的抗冲击能力,常用于需要高安全性的场合,如银行、珠宝店等。
石英玻璃:
以石英砂为主要原料,具有高透明度、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领域。
琉璃:
这是最常见的古代玻璃名称,也是今天仍然常用的一个词。琉璃是一种透明、强度及硬度颇高的物料,不透气,化学惰性,用途广泛。
颇黎:
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后人在注解中多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现普遍认为与人造珠玉有关。
水玉:
因玻璃莹如水、坚如玉而得名,与水精同名。
硝子:
在日语中代表玻璃,在中国古代也用来指称玻璃。
璆琳:
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璆琳本意为美玉,古人借其称呼似玉的玻璃。
火齐:
古代对玻璃的另一种称呼。
料器:
古代玻璃的一种,以料器为名称使用最为普遍。
这些名称反映了玻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用途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代玻璃制品通常根据其成分和加工工艺来命名,而古代玻璃则更多地与其美学和象征意义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