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名字中双名(即带有“之”字)的增多,主要与高门士族间流行的新的取名方式有关。具体原因如下:
新的取名习惯:
东晋后期,一些高门世族在取名时喜欢在单名后面加上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形成双名。例如,王羲之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辈的名字都以“之”字结尾。
宗教标识:
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指出,“之”字是当时江南皇族与士大夫中十分盛行的天师道信奉者的习惯,具有信仰标识的内涵。因此,“之”字的使用在东晋时期可能具有宗教或信仰上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字。
避讳制度的例外:
东晋与南北朝时期极其重视姓名避讳,对父祖姓名的重复使用是大忌。然而,“之”、“道”、“僧”等人名用字并不在避讳之列,这可能是双名在东晋时期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社会文化的变迁:
从汉晋时期的人名来看,单名在东汉时期较为普遍,但到了东晋时期,双名开始大量出现,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士族文化的兴起。
综上所述,东晋时期名字中双名的增多,主要是由于高门士族新的取名习惯、宗教标识的流行以及避讳制度的例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