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在春秋时期被称为 鲁国的城邑名,最早见于《春秋》。其含义是驻军的城邑,即军事城堡。数千年来,在今郓城境内出现过三个主要城区,即廪丘、郓邑和现今的县城。商朝都城庇位于郓城北部,但存在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
具体来说,郓城的历史沿革如下:
公元前587年,鲁成公筑郓邑,这是郓城的雏形和前身,也是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郓”字。
公元598年,隋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这是“郓城县”第一次以县级行政区亮相。
金朝大定六年(1166年),为躲避水患,郓城县城西迁到盘沟村,即今县城,这是郓城城址的一次重大变化。
此外,郓城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州府的治所,例如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辖郓、濮、兖、戴、曹5州32县。
综上所述,郓城在古代被称为鲁国的城邑名,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更,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郓城县。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