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亡羊补牢》的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及时改正错误的故事。以下是课文内容:
故事背景
从前有一个牧民,他养了几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将羊赶进一个用柴草和木桩围起来的羊圈内。
事件发展
一天早晨,牧民去放羊时,发现羊少了一只。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从窟窿里钻了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邻居劝告牧民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但牧民认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没有接受邻居的好心劝告。
第二天早上,牧民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叼走了一只羊。牧民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紧堵上窟窿,并从整体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
故事寓意
从此以后,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道理:
做错事要及时改正,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损失。
不要对存在的失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失误只是意外,不会再次发生。
知道错了要马上改正,不要一错再错,这样才能防止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原句为:“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