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
1. 新鞋踩泥
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给他讲述了自己乘轿时的一个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便踩去,不复顾惜。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今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之后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2. 子罕辞宝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愿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以前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认作是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假如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失去了珍宝;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珍宝。”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美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3. 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有人问原因,公仪休说:“我家中已有一鱼,足以充饥。”这个故事表明,公仪休虽爱鱼,但更重原则,不愿因私欲而违背自己的良知。
4. 灭官烛看家书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原来,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这件事虽小,却表现出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品质。
5.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尽管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甚至反对家人利用自己的权势谋取私利。王翱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廉洁不仅在于个人的修养,更在于对家庭和子女的严格教育和管理。
6. 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一次,一位百姓送给他一盆月季花作为寿礼,苏东坡亲自收下,并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这表明他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7. 一钱太守
刘宠是东汉贤臣,清廉朴素,他任会稽太守时,人民生活贫苦、饱受欺压。刘宠上任后扫除了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刘宠升职入京,多位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特意给他送行,并捧着百钱要送给他,刘宠坚决不接受,最后从中挑了一个留作纪念,因此被称为“一钱太守”。
8.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9. 悬鱼太守
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一次,其下属南阳府丞以生鱼作礼,献予羊续,希望能够讨好羊续,羊续把生鱼悬挂在住所的前庭处,让鱼风干以警示,其后府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