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有自己的语言,有采茶的传统习俗。
白族:
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有经营农业的传统,有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等习俗。
保安族:
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以打刀为主,有“保安刀”之称。有自己的语言,有羊皮袄、保安刀等习俗。
布朗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有弹唱的传统习俗。
布依族:
分布在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等习俗。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有跳板、长鼓舞等习俗。
达斡尔族:
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有剪纸、打曲棍球等习俗。
傣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等习俗。
德昂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有象脚鼓舞等习俗。
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有鼓楼、风雨桥、风雨亭等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浸泡芦笙、拦路迎宾等习俗。
满族:
信奉萨满教,有宫廷与民间的祭祀方式,有颁金节等习俗。
彝族:
有火把节、吊脚楼等习俗,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6月24至27日举行。
苗族:
有吊脚楼、岜沙等习俗,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
土家族:
有摆手舞等习俗,摆手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
回族:
信仰伊斯兰教,有开斋节等习俗。
蒙古族:
有那达慕大会等习俗,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
住宅多成院落,大门忌朝西开,饮食方面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有抓饭、烤包子等食物,有旋转快速和多变舞蹈。
纳西族:
主要生活在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有转山节等习俗。
羌族:
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有新年、丰收酒等习俗。
土族:
主要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三县,有丰收酒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