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但他最终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不是继续儒家思想,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政治观点的差异
韩非子关注政治和国家管治的实际问题,认为“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的重要手段,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去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这与荀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的自觉性,认为通过仁爱和德行的培养可以使人民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视角和立场的不同
荀子从儒家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的品德教化和道德修养,关注个人的道德完善,提倡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社会。而韩非子则更加实际和实用主义,注重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设计与运作,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通过法律和制度来遏制人的自私和欲望。
人性论的影响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峻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改造。这种观点与荀子的思想一脉相承,但韩非子将其推向了极端,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和制度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
成长环境的影响
韩非作为韩国贵族,他的成长环境和梦想也影响了他的思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去改造国家,认为孔孟的仁德思想无法完全实现统治者想要的结果。这种现实主义的考量促使他更加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群雄纷争。韩非子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深刻认识到单纯依靠道德教化和礼仪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依靠更为实际和强有力的手段,即法律和制度。
综上所述,韩非子之所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由于他在政治观点、视角和立场、人性论、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展出了与儒家不同的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