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比喻”和“拟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概念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譬(辟)”。
拟人:是比拟的一种,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区别
比喻:
将一物比作另一物,主要是“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例子:“他像花儿一样美。”
拟人:
把一个事物赋予了人的属性,让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例子:“花在丛中笑。”
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拟人: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构成条件
比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拟人:
句子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
识别方法
比喻:看句子是否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以及本体和喻体是否具有相似之处。
拟人:看句子是否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具有人的特点,如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例如:
“河边的柳树像梳着长发的少女。” 这是一个比喻句,因为柳树被比作梳着长发的少女,具有相似之处,并且有本体“柳树”、喻体“梳着长发的少女”和比喻词“像”。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这是一个拟人句,因为风被赋予了人的行为“清唱”,并且没有出现比喻词或表示人物的词语。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