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出九十里的距离。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具体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国内政治迫害而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对重耳非常优待,并询问他将来如何报答。重耳承诺,如果晋楚两国交战,晋军会退避三舍以报答楚王的恩情。后来,晋楚两国果然发生了战争,晋文公重耳履行了诺言,命令军队后退九十里,这一行为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记载。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