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与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紧密相关。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但他在从军后,虽然作战勇猛,却常常因为缺乏文化知识而无法将战例经验总结记录下来。此外,吕蒙本身也不太喜欢读书,一看书就会感到困倦。
有一天,吴主孙权找到吕蒙,鼓励他应该好好读书以增加自己的才干。吕蒙推托说军队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则指出,虽然吕蒙事务多,但他的事务并没有自己多,并且孙权自己每天也要阅读大量奏章和操心国家大事,但每天都会有时间阅读。孙权建议吕蒙可以先读一些兵法书和历史书,比如《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和《史记》,这些书籍对于他日后带兵打仗会有很大帮助。孙权还鼓励吕蒙要自己挤出时间来学习,并提到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时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
吕蒙见孙权如此坚持,便不再推辞,开始努力学习。他不仅阅读了大量书籍,还向文官和孙权本人请教不懂的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吕蒙的学识大为提高,不再是那个有勇无谋的武将,而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后来,鲁肃曾评价吕蒙:“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手不释卷”,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书本不离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