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mù dèng kǒu dāi,形容因吃惊、恐惧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这个成语出自元代无名氏的《赚蒯通》第一折,原文是“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具体来说,“目瞪口呆”的字面意思是 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开着,说不出话来。这个成语通过形象的描述,展现了人在受到强烈刺激时的本能反应,即眼睛和嘴巴的动作不受控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内心的震撼与不知所措。
例如,在《水浒传》第三十回中,武松见了某件事情后,也自目瞪口呆,只叫得屈。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意外情况时,由于大脑一时间无法快速处理,而进入一种短暂的“休克”状态。
此外,“目瞪口呆”还可以用来形容因受气而发愣的状态,或者在受到惊吓时,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总的来说,“目瞪口呆”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各种强烈情绪下的反应,具有很高的表达力和形象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