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战国时期成语及其故事:
拨苗助长
故事: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他是个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人,总是希望田间的禾苗能够迅速长高、长大。每天,他都会跑到田里去看禾苗的生长情况,一天要看好几次,他总觉得禾苗长得太慢,心中甚是焦急,在田埂上走来走去,不停地叹气,思考着如何让禾苗能够长得更快些。终于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蹲下身子,用手一根一根地把禾苗往上拔高。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守株待兔
故事: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寓意: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刻舟求剑
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过江时不慎将剑掉入水中,他在船舷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他按照记号下水找剑。
寓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画蛇添足
故事:战国时,有几个人得到一壶酒,大家约定,谁先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就喝那壶酒。一个人先画成,拿过酒杯准备喝,就左手画蛇,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呢!”还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夺过酒杯,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完,便把酒一饮而尽。
寓意: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完璧归赵
故事:战国时,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就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巧妙地使秦王放弃了占有宝玉的念头,最终将宝玉完好地归还给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负荆请罪
故事:战国时,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被封相国,廉颇不服,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最终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寓意:比喻认识了错误,主动向人认错赔罪。
纸上谈兵
故事:战国时,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实际。后来赵括顶替廉颇带兵,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寓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围魏救赵
故事: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军回兵自救,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大败魏军。
寓意:比喻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还通过简洁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