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原名陶文濬,他的一生中曾三次改名,每一次改名都深受其思想和实践的影响。
第一次改名:陶知行 原因:
陶行知在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因此,在19岁时,他改名为“陶知行”。
第二次改名:陶行知
原因: 陶行知在从事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于是在43岁时,他又改名为“陶行知”。第三次改名:陶衡
原因:
陶行知后来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创造了一个字“衡”,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建议
陶行知的改名过程不仅反映了他对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不断反思,也体现了他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演变。通过这三次改名,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从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