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著名典故,它讲述了蜀汉名将关羽因疏忽大意和骄傲轻敌,最终失去荆州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经过:
背景: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占据益州,而关羽则负责镇守荆州五郡,包括南郡、长沙、零陵、桂阳和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和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实质上相当于还了南郡。
出征襄樊:
关羽在刘备取得汉中胜利后,受鼓舞北上攻打襄樊地区。在此期间,关羽水淹七军,擒杀了曹魏的大将于禁,并包围了曹仁坚守的樊城。
东吴的偷袭:
孙权见关羽攻打樊城,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与曹操结盟,并命大将吕蒙率军偷袭荆州。吕蒙采用白衣渡江的计策,成功骗过关羽的江边守军,渡江后迅速占领了荆州。
荆州失陷:
关羽在得知荆州失陷的消息后,试图回救,但为时已晚。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后果:
关羽失荆州不仅导致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暴露了他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的不足。这一事件成为后世批评和讨论的焦点,也使得“大意失荆州”这一成语流传至今,用来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关羽大意失荆州是由于他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以及过分自信自己的军事才能,未能及时应对东吴的偷袭,最终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自身也陷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