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述了一个宋国农夫为了急于求成,违反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将禾苗一棵棵拔高,结果反而导致禾苗枯萎死亡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的行为。
故事内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宋国的农夫,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禾苗能快速长大。有一天,他看到别的田里的禾苗似乎比他的长势好,心里焦急。于是,他突发奇想,决定亲自去帮禾苗“助长”,他将禾苗一棵棵拔高,希望它们立即参天。第二天,农夫发现被他拔高的禾苗全都已经枯萎了,因为禾苗的生长需要自然的过程,强行拔高只会破坏它的生长规律。
教训与启示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它提醒我们,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学习效果。
成语用法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急功近利、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例如,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与成长节奏,课余疯狂给孩子报七八个特长班、辅导班,想让孩子短期内成绩突飞猛进、多才多艺,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身心俱疲,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成绩不升反降,这就是“拔苗助长”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