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子女孝敬父母的成语典故?

59

子女孝敬父母的成语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遇到猛虎袭击父亲,他毫不犹豫地扼住虎的咽喉,最终救下了父亲。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王裒每次听到雷声就会痛哭。

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黄香为了让父母睡得更好,夏天用扇子扇凉枕头和席子,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子。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了博父母开怀,七十岁了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他险些被猎人射杀,幸好及时说明情况,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出山。

卖身葬父:

董永,少年丧母,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行乞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淳于意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缇萦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子女对父母的深厚孝心,也展示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这些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