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一句 流传甚广的成语,其含义是指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这句话强调了远见卓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有预见性,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将来出现问题。
出处与引用
《论语》: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西铭》:宋儒张载在《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易经》:《易经》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汉书》:《汉书》中提到:“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相关典故
有一个三国时期的故事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紧密相关。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时,东吴主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对策。大将吕蒙建议修筑船坞以备战,但许多大臣反对。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典故,用以说明缺乏长远考虑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现实意义
这句话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工作还是国家管理中,都需要有远大的眼光和周密的考虑,才能避免潜在的危机和问题。
总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一句充满智慧的成语,提醒我们要有远见卓识,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将来陷入困境。这句话出自《论语》,并由多位古代先贤所强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