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传统术语丰富多样,涵盖了表演、音乐、服装、角色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京剧术语:
表演术语
洒狗血:表演过度夸张、虚浮、超出正常的过度表现。
砸夯:演唱用气不均匀、忽轻忽重、忽实忽虚。
死脸子:表演没表情。
抽签儿:演出期间,个别观众离场。
起堂:演出期间,多数观众离场。
撂活儿:临近演出,忽然罢演。
砍活儿:演出过程中,忽然罢演。
打通堂:科班中,一人被打,连及多人被打。
音乐术语
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
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亦名桥。
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
调门:指京剧演唱的音高或音调。
表演技巧
唱腔:京剧唱腔包括西皮、二黄、反二黄等多种类型,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行当: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念白:念白是京剧表演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通过演员的口头表达来传达剧情和人物情感。
做派:做派是京剧表演中的一种表演技巧,通过演员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服装服饰
胖袄:演员穿的内衣,通常较厚。
水衣子:演员在台上表演时穿的内衣,较为轻薄。
厚底:演员穿的鞋底较厚的鞋子,用于增加身高或保护脚部。
靠旗:演员背上的装饰旗,用于展示角色的身份和角色特点。
头面:演员头上的装饰品,如盔头、髯口等。
贴片子:演员脸上的装饰,如贴片、花黄等。
翎子:演员头上的装饰性羽毛。
角色分类
生: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等。
旦: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老旦等。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通常脸谱化。
丑:喜剧角色,分为文丑和武丑。
其他术语
朝天蹬:一种高难度的腿部动作。
旋子:一种旋转动作。
抢背:一种背部的翻转动作。
乌龙绞柱:一种复杂的身体扭转动作。
鹞子翻身:一种高难度的空中翻转动作。
吊毛:一种从高处飘落的动作。
跑圆场:演员在台上快速行走或跑步,用于表现情节的紧迫性。
这些术语不仅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欣赏京剧艺术的关键。通过这些术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