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
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婴才华出众且严于自律,生活极为俭仆,从不搞特殊。齐景公要为他另盖新房,被他婉言拒绝。即使齐景公趁他出使鲁国期间为他扩建了住房,他也拒绝进城回家,直到住房恢复原貌才肯回家。晏婴平时着装简朴,驾乘的是驽马破车,齐景公派人给他送来壮马华车,他也拒不接受。
柳传志:
联想控股名誉董事长,他在守时方面表现出色,有一次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20xx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他前往“交流”,暴雨侵袭温州,他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他不同意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而是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温州。
曾子:
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他坚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在为他人做事、交友以及学习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正是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律己,曾子成为了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承者,其品德和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虽位居丞相之高位,却始终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在《诫子书》中,他留下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名言。诸葛亮深知,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先律己,才能服众。
徐溥:
明代大学士,自幼天资聪明,读书刻苦。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原来是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他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许衡:
宋元之交的学者,一次逃难时,他看到路旁有棵梨树,大家都去摘梨,唯独他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摘梨解渴,他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这些名人的自律故事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良好品德,他们通过严于律己,成为了后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