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见”字句
“见”字句通常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关系。例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有时“见”字句也可以用在动词后,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于”字句
“于”字句通过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通常“于”放在动词后。例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有时“于”字句也可以放在动词前,如:“受制于人。”
“为”字句
“为”字句通过介词“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通常“为”放在动词前。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有时“为”字句也可以与“所”结合使用,如:“为操所先。”
“被”字句
“被”字句直接使用介词“被”表示被动关系。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无标志的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通过句义的理解来辨别,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动词本身表被动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种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这些形式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通过不同的介词和结构来表达被动关系,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在翻译文言文时,理解这些被动句式是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关键。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