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人文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鹿洞二首·其一》 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劝学诗》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之要》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陈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出山道中口占》 朱熹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三国志》 刘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读山海经》 陶渊明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论语》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唐诗三百首序》 孙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汉乐府·长歌行》佚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苏轼集》 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格言联璧》 佚名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培根
这些文言文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视和热爱,还体现了他们对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深刻见解。通过这些名言,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