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是一些关于孝亲敬长的名言和故事:
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孝经·第4章》
“百善孝为先。”——《论语》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故事
孝感动天:
舜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始终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最终登上天子位,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李密:
小唐吴奉先,出身于元朝时期的唐国,文武双全。他拒绝了父亲的命令,选择参加围平任务,以保护祖国。他尽心尽力,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昏迷。恢复后,他的父亲吴植赞赏他的行为,并让他留下来。
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能够学习成才,三次搬家换邻居,以求能够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顾恺之扶母过街:
顾恺之为了孝敬自己的母亲,曾经在大街上扶着母亲慢慢走过,而自己就在旁边跑着。
李时中为母求医:
李时中为了救治患病的母亲,把自己费劲心血挣来的医药费全部都借了出去。
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体现了孝亲敬长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希望这些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