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礼待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在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刘庄继位后,仍然尊桓荣以师礼,亲自到太常府去聆听老师的指教,并为桓荣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他还召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时,明帝派人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时,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当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秦始皇尊礼待客:
秦始皇在学习、研究古代礼仪法度的同时,也将其作为法律。有一次,秦始皇派遣使者来到楚国,楚国的官员见使者拖着一只雁,准备以礼相待,甚至准备洗脚给使者留下深刻印象。秦始皇得知此事后,立刻取消了使者的行程,并发函提出责备,认为一个使者不需要受到这样的礼遇。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对礼仪的重视,并影响了后世的人们。
司马光以礼待人:
西汉时期的丞相司马光在处理政务时,以礼待人是他最重要的一点。他曾经说过:“专精学问,重责任,尊礼待人。”在司马景年间,官吏面谈要先叩头,司马光发出敕令,明令禁止这类的行为。他的举措令他的声望大涨,大多数官吏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曾参以礼待客: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古代名人以礼待人的风范,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品德和修养,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