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云汉》是一首描绘银河和云霄的诗篇,具体信息如下:
原文及注释
原文: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注释:
倬(zhuó):大。
云汉:银河。
昭:光。
回:转。
於(wū):即呜呼,叹词。
辜:罪。
荐:重,再。
臻:至。
靡:无,不。
举:祭。
爱:吝惜,舍不得。
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
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
赏析
《云汉》是一首禳灾诗,周宣王时,连年旱灾,周宣王作此诗求神祈雨,抒写为旱灾愁苦的心情。
诗中“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描绘了银河高远,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天上的美景和神秘力量。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表达了周宣王对当时人民遭受旱灾的哀叹和无奈,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求神灵保佑的心情。
诗中还提到“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表示周宣王进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希望能够感动神灵,祈求降雨,解救旱灾。
文化意义
《云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首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作品。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星象的观察和崇拜,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
诗中提到的祭祀活动和玉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礼仪制度。
综上所述,《云汉》是《诗经》中的一首重要诗篇,通过描绘银河和云霄的景象,表达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求神灵保佑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