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人性观主张 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荀子关于人性的名言: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此人之情性也。”
译文:现在人的本性,生来就追求利益,生来就厌恶恶事,生来就有耳目欲望,喜欢美色和声音,这是人的天性。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后天形成的。
“化性起伪。”
译文:改变人的本性,兴起后天的教化。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译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多么高远;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是多么深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刻几下就停下来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即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废,要目标专一而不能三心二意。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利用和借助客观条件罢了。
这些名言反映了荀子对人性恶的基本看法,以及他如何通过教育和环境改造来使人向善。荀子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