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春秋大义中正名是什么意思?

59

"春秋大义中正名"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遵循正义和道德准则,保持公正和诚实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袒任何人,以公正和诚实为原则行事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作者是鲁国大夫左丘明,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因此"春秋大义"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遵循道德和正义的原则行事。"中正名"则强调了公正和诚实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袒任何人,保持公正和诚实的态度,以公正和诚实为原则行事。

"正名"语出《论语·子路篇》,所指的是一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要和行为或作为相符合。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他的弟子子路问他替卫君治理国政从何入手时,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他讲了正名的理由,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反对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越礼行为。名是指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孔子所以提出正名,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违礼僭越现象而发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成为名实之辩的发端,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正名不仅适用于语言、社会和政治等领域,还可以指代对某种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揭示和剖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改进措施。此外,正名在元明杂剧中还有特殊含义,指开场白或楔子,用于总括全剧内容。

在孔子看来,名亦即名称,是对于一个事物的命名。一个名称只有当它是真名的时候,它才是有意义的。作为具有广义的政治性的名称规定了人的言行,也影响了一个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名的“正”一方面是校正名字的错误,另一方面是让名字达到其意义的中正。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语言学而提出了制名。他认为在名与实的关系上,实是名的根据。因此,人们要依照事物的实际而正确地命名,亦即“制名以指实”。

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则必具备与之相符的要件,亦即当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而这些与其“名”相符的权利义务,就是“分”。因此,所谓“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现。

孔子“正名”思想的起源与含义《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