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关规矩法度的名言警句丰富而深刻,体现了古代先贤对法治和礼制的重视。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名言:
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韩非子·问辩篇》
解释:命令是最尊贵的言辞,法律是做事时最应当遵循的规则。
况刑宪本以待小人之过,苟不至甚殆,不宜轻易害之。——《商君书·更法》
解释:刑罚本来是用来约束小人,纠正小人的过失,如果君子犯了过错,不是很严重,就不应当轻易的伤害他们。
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解释:如果人情高于法律,那么法律就如同虚设;若是完全依照法律行事而不顾人情,那么人情只是空占了其位;只有做到兼顾人情和法律,才能保证天下的太平。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商君书·画策》
解释:圣明的君王,不会重视道义,而会重视法律,且国内的法令一定十分严明,君王的命令也能够有效的执行。
以物与人,物尽而止;以法活人,法行无穷。——苏轼《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
解释:贯彻法制,对于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顺。——《韩非子·饰邪》
解释:如果当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会安定;如果法律公正,老天也会顺应其意。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
解释:不按照规矩,就无法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比喻做事要有规矩、有标准。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
解释:家里有固定的收入就不会挨饿,国家有固定的法治就不会灭亡。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有度》
解释: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教弘于下。——《管子·法法》
解释:法律制定在上级,就要严格执行;教化普及到下级,才能有效实施。
言出为箭,执法如山。——《管子·法法》
解释:说出的话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执法要像山一样坚定不移。
设而不犯,犯而必诛。——《韩非子·有度》
解释:制定了法律而不违反,违反了就必定要惩罚。
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韩非子·有度》
解释:惩罚不当,反而会受到其害。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韩非子·饰邪》
解释:不合法的话不说,不道德的行为不做。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法治和礼制的重视,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实践法治提供了宝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