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法国文学之巨”、“浪漫主义文学之父”和“欧陆文明之光”。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雨果自幼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
雨果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涉及文学所有领域,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他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贯穿了他的作品和一生,他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他写下了政治讽刺诗《惩罚集》,并在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雨果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雨果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在法国19世纪的几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1952年,在雨果诞辰1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他为该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定该年为“雨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