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主义是一种 道德理论,它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这种理论源于古代人忍受现世生活困苦的宗教教义和苦行仪式,并在公元前6世纪后,通过东西方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的概括逐渐形成为一种理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此,它强调节制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宗教实践中,禁欲主义在东方的佛教、婆罗门教和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中得到了极端的体现,并在修道院或僧寺、尼庵中制度化,成为一种宗教式的道德原则和生活方式。禁欲主义的社会意义在于传播安贫忍辱思想,为掩盖剥削阶级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和巩固剥削、压迫制度服务。
禁欲主义有宗教上和伦理道德上两个方面。在宗教上,它把肉体的欲求当作恶,竭力禁止和压抑,以达到宗教理想的生活方式。基督教学说主张众人有罪,必须服从上帝,忍受贫困和受奴役的地位。在伦理道德上,禁欲主义试图通过指出低级欲望是自私的、片面的和有害的,证明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的合理性,证明戕灭肉体欲望是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途径。
尽管禁欲主义在某些宗教和哲学体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一些批评者认为,禁欲主义可能导致自我侮辱、对肉体的仪式性惩罚或对欢愉的严厉克制。此外,禁欲主义在实践上可能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度压抑欲望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