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多从学习方法和态度入手,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益处。
庄子认为读书应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不仅要理解文字词句,更要跳出文字和语句的局限,领会其意,把握其神。
荀子则强调善于利用学习的手段,提高学习成效,必须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并且言行一致,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
曾子提出读书的目的是彰显人类本身固有的光明的德行,只有知道了学习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做到确定志向,安心修养,思虑周详,有所收获。
董遇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并建议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强调“学无迟暮”,认为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不分早晚。
朱熹提出“读书当以三余”,并强调“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方法,认为读书时心思必须专注,眼睛要仔细看,口要诵读,这样才能记住并长久。
陶渊明倡导以读书为乐,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写道:“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享受。
这些古人的观点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还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