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角俗语包括:
净角要撑,生角要弓,旦角要松,武生取当中:
不同行当的角色在表演“云手”动作时,虽然基本动作相同,但动作的具体规格却各有特点。净角云手两臂要撑开,生角云手两臂略呈弧形如弓,旦角云手要柔和松弛,武生云手在动作幅度和力度上要在净、生之间。
要吃饭一窝旦,要砸锅花脸多:
京剧形成之初,以演老生戏为主。清末民初,社会上以旦角为主的戏逐渐增多,由此促进了旦角表演人才和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以花脸为主的戏并不多,且不少净角多居于配角地位。因此,从演剧的需要以及戏剧班社的经济核算来说,控制了净角人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句话强调了京剧演员在台上短暂的表现背后,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准备。
子弟无音客无本:
意味着演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在台上表现出色,观众也难以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强调演员在表演时吐字清晰、唱腔准确的重要性,这是京剧表演的基本要求。
慢唱似流水,快唱像咬豆:
形容京剧演唱中慢板要流畅如流水,快板要清晰有力,如同咬豆一般。
舞台方丈地,一转xx:
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在提供的文档中没有详细列出,但可以推测是指舞台虽小,但演员在台上的动作要灵活多变。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意味着演员应该多学多看,技艺高超后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表演。
私下练,台上见:
强调演员在台下要多加练习,台上才能表现出最佳状态。
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指演员在表演甩腔时要憋足劲,给观众一个精彩的瞬间。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再次强调演员在表演时吐字清晰的重要性。
宁穿破,不穿错:
在京剧的服装上,宁可穿的旧一点,千万莫要穿错上台,因为京剧的人物塑造是非常细腻,往往一个小小的服饰饰品,就代表着人物的性格和地位不同,假如弄错了,人物就不同了,就会闹出大笑话。
救场如救火:
戏曲表演对观众的负责态度,和要有全局观念的高尚戏德精神,你想想,全场观众买了票,就等着到点看戏,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假如因为一个演员误场导致演出事故,这种事情的影响也是不亚于着火的。
早扮三光,晚扮三慌:
唱戏的演员一定要早做准备,尤其是开戏之前,要早到场,留有充足的时间化妆候场,一旦发现哪里不对,也可以有时间去做调整,这和平时我们做事是一样的道理,凡是有事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行动。避免慌里慌张,不知所措,本来很有把握的事情,弄得漏洞百出。
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
此语是指演员表演的中心课题是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无技不惊人,指表演如果没有精湛过人的功力技巧(包括武技),便不能给观众以审美的惊奇感。无情不动人,指演员在表演时如果缺乏进入角色体验的真挚情感,即使有令人拍案称奇的技巧,却不能使观众的情感受到打动。
不怕胡念,就怕不念:
演员在舞台上突然忘记台词,一时又想不起来,应临时找代用词救急,以保证演出继续。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临场补救方法,正常情况下,台词是不允许胡念的。
不求当场拍手,但求过后点头: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应以卖弄技术换取观众掌声,应根据剧情、人物需要恰如其分的运用表演技术刻画人物。
旦角怕笑,花脸怕哭:
京剧舞台上的哭与笑不是生活中哭、笑的原样搬用,而是加以艺术化,并通过表演技术表现的。在京剧的行当中,由于旦行的温雅秀丽,净行的粗犷率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