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的典故和俗语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典故和俗语:
曾子避席
典故: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程门立雪
典故: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蔺相如与廉颇
典故: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多次挑衅蔺相如,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让着廉颇,最终廉颇感动,向蔺相如请罪。
孔融让梨
典故: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我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礼多人不怪
俗语:表示在礼仪上,多次表示恭敬并不为过,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俗语:强调礼物的价值不在于其物质价值,而在于赠送者的心意。
礼之用,和为贵
俗语:礼仪的作用在于促进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发乎情,止乎礼
俗语:指人的情感表达要符合礼仪规范,不过度也不不足。
无酒不成礼
俗语:在许多礼仪场合中,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热情和尊重。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俗语:表示在礼仪上对他人表示尊敬,往往是因为对方有某种需求或期望。
这些典故和俗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仪的重视,也体现了礼仪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