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故事概括
《掩耳盗铃》是一个寓言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偷,他在范氏家看到一口大钟,想要将其偷走。由于钟太大太重,他无法直接背走,于是想出了将钟砸碎再搬走的办法。然而,当钟被砸碎时,发出巨大的声响,小偷担心这声音会引来人们,于是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最终,他的行为被邻居发现,他被捉住了。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不顾客观事实的行为。小偷的行为显示了他试图通过掩盖自己的行为来逃避后果,但最终只是欺骗了自己,并且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个成语“掩耳盗铃”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明知不可能掩盖事实,却仍然试图掩盖的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