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刻苦钻研书法:
郑板桥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有一次,他听说某一家族的祖先写字非常出色,于是便前去请教。当时已经是晚上,家族长者不愿意打灯笼写字,只让郑板桥在黑暗中盯着书法作品,用手摸索学习。经过一夜的努力,第二天他便成功模仿出那个祖先的写字风格。
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郑板桥在练习书法时常常在墙上贴起一张画像,每天都要在画像的脸部反覆练习,直到达到完美的效果为止。他将对书法的执着和追求发挥到极致,不断地磨砺自己,达到了极高的书法境界。
关心百姓疾苦:
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遇到荒年,粮食短缺,百姓饥饿。他打开官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并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还刻了一方图章“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以明志。
智慧与幽默:
郑板桥在处理公务时,常常展现出智慧和幽默。有一次,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被扭送到县衙门,郑板桥为了戏弄盐商,用细木片作托,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并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小贩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最终盐商只好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郑板桥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清廉和正直,以及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