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常山之蛇典故?

59

常山之蛇典故出自《孙子兵法》,并且与古代军阵有关。在《孙子·九地》中,有一种被称为“率然”的蛇,被用来比喻军队阵法。这种蛇的特点是首尾相应,如果攻击其头部,尾部就会来援救;如果攻击其尾部,头部就会来援救;如果攻击其中部,则首尾都会来援救。因此,“常山之蛇”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一种首尾相顾、相互支援的阵势。

此外,这个成语也出现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如北周·庾信的《哀江南赋》和唐·杜牧的《东兵长句十韵》等,都用以咏作战。在《晋书·桓温传》中,桓温看到诸葛亮所造的八阵图后,也称之为“常山蛇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常山之蛇”这个成语与古代军阵有关,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也可以有其他含义。例如,在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制定的战略方案被形容为“常山之蛇”,意指其部署漏洞百出,最终导致失败。

综上所述,“常山之蛇”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古代军阵中首尾相顾、相互支援的阵势,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相互支援、首尾呼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