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指手里总是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用功,勤奋好学。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的故事。吕蒙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手不释卷,最终成为吴国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翻译:
凡是先生(吕蒙)外出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成语典故: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名大将。他治军有方,善用谋计,多次带兵打战取得胜利。于是孙权鼓励他读书学习,增加见识,不要只讲武德。而吕蒙一直推脱说军队事多没有多少时间学习。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便开始学习,手不释卷。后来,吕蒙做了吴国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