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声音大到足以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强烈的语言或行动唤醒那些麻木不仁或不明事理的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影响力之大,足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或觉醒。
例如,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提到“吾欲与之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意味着即使是一般的批评,他也担心其影响力不足以唤醒那些需要强硬手段应对的对手。茅盾在《联系实际、学习鲁迅》中则说“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这里的木铎象征着能够启发人们深思的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振聋发聩”常用来形容言论、行为或事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足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或改变他们的观念。例如,某个发言指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症结,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说明这个发言能够唤醒人们,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振聋发聩”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信息、声音或事件的强大能量和影响力,提醒我们在社会中,我们的言行举止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