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65读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59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包括: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老马识途:

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山戎国。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一鸣惊人:

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形成大治局面。

退避三舍:

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括顶替廉颇带兵,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刺股:

苏秦游说秦王不成,回到家中,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操刀伤锦:

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楚幕有乌:

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成为后世传颂的典故。